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人物特写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韶山冲山下的这对农民夫妇,养育出了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的人物

    信息发布者:农民朋友好
    2021-01-04 10:27:39   转载


    正文

    “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,年轻的时候,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兵。他当了好多年的兵。

    “后来,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,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,克勤克俭,攒积下一点钱,买回了他的地。

    “我家有了十五亩田地,成了中农,开始做贩运谷子的生意,赚了一些钱。他成了‘富’农之后,就用大部分时间做这个生意了。

    “他雇了一个长工,还叫孩子们和妻子都到地里干活。我6岁就开始干农活了。”

    从这单一叙述者的话语来看,这好似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国故事。一位父亲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了家庭的境况,一边贩运一边栽种稻谷。可是,当听众们知道这个叙述者名为“毛泽东”时,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。

    他所讲述的,正是他的父亲毛贻昌和母亲文素勤的故事。

    一 故园稻菽千重浪‍

    翻阅历史上对毛贻昌的评价,其中不乏说他自私而专断的。可是纵观他的成长历程,可谓是一个无数淳朴农村孩子的缩影。

    毛贻昌出生在清朝末年。同治九年的九月廿一,这位伟人的父亲诞生在湖南湘潭。当时他的家境并不好,虽然祖上留下了丰厚的田产,但是毛贻昌的父亲毛普恩经营不善,日子过得艰难。只得把祖上传下的田地典当给别人,换些银钱度日。

    图片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

    十五岁的年纪,在穷人家已经足够顶门立户。毛恩普给毛贻昌娶了一房妻子,也就是毛氏兄弟的母亲文素勤。因为她在湘乡县的家中排行老七,所以有被亲近的人称为“七妹”。

    两人结婚刚满一年,毛贻昌就外出当兵了。一来这样家里可以少负担一个人的饭食,二来也可以挣些钱补贴家里,早日还清债务。

    穷困潦倒的日子实在艰难,他和妻子文素勤生下的头两个孩子都没能成活。在毛贻昌二十三岁时,妻子又接连给他生下两个孩子。为人父的喜悦被生活的重压冲淡,他不得不再次把妻儿寄托在文素勤的娘家,只身去外打拼。

    这一次他加入了湘军,一去就是几年。毛贻昌回来后,正式当家理事,毛家的家庭生活水平逐步提高,不仅还清了负债,还积累下一笔财富,赎回了被父亲变卖的祖产。

    在外当兵的几年,给毛贻昌带来的最大财富是开阔的眼界。他见识了中国沿江沿海的商品经济,比起同乡的人,更有商业头脑,善于经营。

    庄稼人最看重的是什么?不外乎土地与牲口。毛贻昌先是看中了大米的生意,把稻谷的初加工当做创业的起步。都说万事开头难,而毛贻昌用自己的智慧规避了风险,顺顺当当地利滚利,做大了产业。

    图片

    有了一定的资金之后,毛贻昌把目光投向了猪与牛的买卖。依着土地吃饭的农民出身,毛贻昌做生意的原则也是透着朴实的善良:“双方自愿,双方有利,风险同担。”

    他买来母牛交给他人喂养,承包了母牛的人可以获得母牛的使用权,但是母牛生下的小牛犊归毛贻昌所有。如果中途出了意外,则由双方共同承担损失。

    毛贻昌凭借着卖牛犊挣来的钱在当地的米店入了股,生意越做越大,家中的人手不够,需要雇佣工人。

    到二十世纪初时,毛贻昌已经发行了“毛义顺堂”股票,一来可以收集同乡的余钱增值,二来可以充作工资发给工人,三来可以当做定金与同行交易,可谓是一举多得,正式成为当地有名的富户。

    二 春风南岸留晖远‍

    家庭条件改善,温饱逐渐不成问题。毛贻昌很快就决定把毛泽东送进私塾读书。其一是文素勤的娘家多有读书人,妻子及岳父家对读书的推崇多少也影响了他;其二是他曾经为了一处柴山与人起了纠纷,明明他占着理,却因为肚子里没有墨水辩论不过对方,白白丢了柴山。

    毛贻昌的妻子文素勤在生下毛泽东之前就承受过丧子之痛,为了保住孩子的性命,她日日吃着“观音斋”,诚心向南岳观音菩萨许愿,并先后让毛泽东拜了七舅母和“石观音”做干娘。

    图片

    也是因为如此,毛泽东才有了一个叫“石三伢子”的乳名。现在丈夫想让她自幼疼爱的长子去读书,文素勤自然高兴。

    然而毛泽东对于读书的热爱远超了毛贻昌的预料。他送儿子去读书,只是希望他能识字,会算账,将来成为他生意上的助力。

    可毛泽东自从拿起书本,就一头扎进去再也不肯放下,六年里把韶山冲的私塾读了个遍。

    图片

    摄于1920年

    这还不算完,1911年春天,他经过老师的推荐,到湖南省会长沙读书,前前后后又是八年的寒窗苦读,直到1918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。

    可是毛贻昌对儿子的宽容似乎只在学业上。毛泽东六岁时就被父亲喊去地里干活,那时他人还没有锄头高。

    他读书认字之后,毛贻昌就开始让他做账房的活计,自己亲自担任监工。如果某天没有账要记,毛贻昌就会让毛泽东拿上农具下地。

    图片

    对惯用农历的老一辈中国人来说,每月的十五算是一个“正日子”。毛贻昌在这一天给雇工们加肉加蛋,但对于毛泽东和毛泽民两个儿子都非常吝啬,不但肉蛋全无,还经常在发火时动手打儿子。

    毛泽东不是逆来顺受的性格,父子俩之间时常发生争执。在他十三岁那年,毛贻昌在家中请客,两人就当着一众客人的面吵了起来。毛贻昌恨儿子的不服管教,骂他“懒而无用”,毛泽东怒从心起,夺门而出。

    图片

    文素勤担心年轻气盛的儿子出事,立刻追了出来。她温声劝毛泽东回去,用母亲的柔情一点点软化倔强的少年。可毛贻昌则全无这样的温和,他赶到后用命令的口气叫毛泽东回去,对于当众骂了儿子并无歉意。

    毛泽东当时就站在一个池塘旁边,面对声色俱厉的父亲,他威胁他:如果他再走近一步,自己就跳下去。毛贻昌没有轻举妄动,但是坚持要儿子磕头认错。文素勤在其中劝解,最后 毛泽东答应,如果毛贻昌不打他,他可以跪一条腿磕头。

    这场冲突就这样结束了,以双方各退一步作结。毛主席回想起这件事的时候,叹道:“我认为我父亲的严厉态度到头来是自招失败。”

    图片

    父子俩的“斗争”并没有就此画上休止符,毛贻昌认为儿子越来越任性,是不懂事导致的。如果给他娶妻让他成家,也许就能变得听话。于是,毛贻昌在祖上沾亲的罗家选择了一位女性,在毛泽东十四岁那年给两人定了亲事。

    毛贻昌看中的这位儿媳罗氏出自杨林罗家,家境殷实,而她本人比毛泽东大了四岁,身体健康,温顺能干。

    毛家当时有六口人:毛贻昌的老父、毛贻昌夫妻,此外还有三个孩子,其中最小的毛泽覃才两岁。文素勤当时已经四十岁,不仅要照顾公公和孩子,还要负责照料家中雇工的食宿,十分忙碌。早些给毛泽东娶亲,家里也能多一个劳动力。

    毛贻昌自以为把一切想得周到,可做儿子的毛泽东并不乐意“亲上加亲”。结婚当日,他只是出于礼节完成了婚礼流程,绝不碰这位父母之命定下的女子的一根手指头。

    图片

    父子俩的关系又陷入了僵局。毛贻昌已经完成了包办婚姻,在这件事上无法再逼迫儿子什么;毛泽东虽然不情愿听命于“媒妁之言”,但他暂时没有反抗的能力,只能一边读书一边劳动。

    三 秋雨韶山洒泪多‍

    转眼又是两年过去。在毛贻昌的经营和文素勤的持家下,毛家的家底一点点增厚着。1910年,毛泽东已经长成一名健壮的少年,韶山冲的几位私塾先生已经没有什么好教给他的了。毛贻昌决定送他去湘潭的一家米店当学徒,借此机会历练儿子,以便将来继承家业。

    毛泽东一心只想求学,不愿踏上父亲给他规划好的道路。他悄悄地向亲戚和师长求助,请他们一齐来游说父亲。文素勤心软又疼爱孩子,而毛贻昌最终也同意送儿子去湘乡东山学堂学习。

    这一年的秋天,毛泽东离开了韶山;这一年的冬天。毛泽东过了门却没有夫妻之实的妻子罗氏患上了细菌性痢疾,生命永远停留在了二十一岁前的春节。

    儿媳的死亡给毛贻昌和文素勤的打击远甚于对毛泽东的打击。后者只是把罗氏当做一个陌生人,而毛贻昌早就认可了这位远方侄女,一娶进门就把她的名字写进了毛氏族谱,身份为毛贻昌长子毛泽东的发妻。

    图片

    文素勤这辈子生产过五男二女,其中有四个孩子都夭折了。罗氏在嫁进毛家之后尽管遭到丈夫的冷遇,但仍然毫无怨言地承担起作为长媳的责任,体贴丈夫,孝敬公婆,每天洗衣浆衫,砍柴做饭,很得文素勤的喜爱。

    现在等同于半个女儿的罗氏病死,对心善的文素勤来说无异于又经历了一遍丧子之痛。

    白发人送黑发人,总是令人心碎。文素勤与丈夫商议,把罗氏安葬在了毛家的祖坟里,就在他们夫妻二人为自己预留的墓地旁边。青竹苍松就是这座小小坟墓的唯一装饰,微微凸起的墓茔上连墓碑也无。

    多年的操劳和失去儿女的打击让文素勤身上的病痛日益加剧。祸不单行,国祚衰微,1917年之后,比乡里更富裕些的毛家多次遇到败兵的勒索和强盗的抢劫,毛贻昌辛苦积累的财富就这样被掠夺了去。

    图片

    这样的打击并没有让他变得吝啬,反而让毛贻昌在维护家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公益。1919年,韶山冲要修筑石拱桥,毛贻昌不仅积极参加修桥义务劳动,并慷慨捐献。“韶麓桥碑”上记载着当年捐款的人名与捐款数目,毛贻昌赫然居于个人捐款第三位,捐出四块洋元。

    桥还未建成,文素勤却先一步离开了人世。她脖颈上长了一个包,又穿了一个眼,在医疗水平落后的当时足以要了她的性命。

    相伴半生、风雨同舟的妻子走了,年过半百的毛贻昌深深陷入痛苦之中。毛泽东接到讣告之后,用泪和墨给母亲写下两副灵联和《祭母文》:

    “吾母高风,首推博爱。远近亲疏,一皆覆载。

    恺恻慈祥,感动庶汇。爱力所及,原本真诚。

    不作诳言,不存欺心。整饬成性,一丝不诡。

    手泽所经,皆有条理。头脑精密,劈理分情。

    事无遗算,物无遁形。洁净之风,传遍戚里。

    不染一尘,身心表里。五德荦荦,乃其大端

    养育深恩,春晖朝霭。报之何时?精禽大海。

    呜呼吾母,母终未死。躯壳虽隳,灵则万古。

    有生一日,皆报恩时。有生一日,皆伴亲时。”

    即使少年时有过争吵,父子间的亲情仍在。文素勤去世后,毛泽东把父亲接到长沙与自己同住了一段时间。

    毛贻昌的五十岁生日上,毛泽东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,请来挚友,喊来幼弟给父亲庆生。这天他和毛泽覃陪着父亲去照相馆拍的照片,是父子间唯一一张合照。

    文素勤去世的三个月后,毛贻昌患上了急性伤寒病,不治而亡。夫妻两人合葬在韶山南岸,落叶归根。

    图片

    历史上对于毛贻昌与毛泽东的父子关系争议不断,不乏批判毛贻昌专断霸道、自私刻薄者,然而无可否认的是,毛贻昌的勤俭精干、排除万难、一往无前的精神,都给儿子产生了正面的影响。

    更何况,如果不是真的疼爱儿子,谁会在刚刚满足温饱之时,就供给儿子读上十年的书呢?

    而毛泽东对于母亲的敬重,广为人知。他曾在给同学邹蕴真的信中说:“世界上有三种人,损人利己的,利己而不损人的,可以损己以利人的,我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。”文素勤以自己的善良敦厚,孕育出了儿子的谦和温厚。

    严父与慈母是中国家庭的常见搭配,毛贻昌教给儿子“方”,文素勤则教给儿子“圆”。如果不是一刚一柔的父母双亲的两重影响,就没有毛泽东之后建立伟业的基础。

    图片

    摄于1936年

    由于忙于革命运动,在父母双亲去世时,毛泽东都没能回家为父母主持丧事。直到1959年6月25日,毛泽东才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土。他神情肃穆地站在父母墓前,深鞠三躬,道了一声:“前人辛苦,后人幸福。”

    这对韶山冲平凡而又坚韧的夫妻,养育出了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的人物,逆转国运,给了四万万中华儿女一个安稳的家,从此,新中国的旗帜照耀着神州,不再惧外敌,不再经历丧亲之痛。

    数千年来,唯有他能完成如此伟绩,前无古人,或亦后无来者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